「奇怪~寶寶的肌膚為什麼看起來都黃黃髒髒的?」「對啊,感覺像是頂了一個黃棕色的頭盔一樣。是
得了什麼樣的病呢?」看著搖籃裡熟睡的小寶貝,爸爸媽媽臉上盡是憂愁。其實,脂漏性皮膚炎並非不
可解。臨床上發現,脂漏性皮膚炎通常只是短暫存在,過了那段時間就會痊癒,而且不會伴隨有副作
用,及復發的情況產生,還請家長不用擔心。
何謂嬰兒脂漏性皮膚炎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是一種發生在出生到 2、3 個月之間,因體表皮脂腺分泌較旺盛所產生的皮膚炎。
好發的位置為頭皮、鼻子兩側、眉毛、耳朵前胸部位等等,因為油脂分泌的關係,感覺嬰兒的頭頂戴了
一頂頭罩的模樣,在國外稱這種皮膚病為搖籃中的頭罩。
此種皮膚炎,只會在嬰兒期短暫的出現,而且痊癒情況很好,之後不會造成任何的影響或留下印記。
★成因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的原因,目前仍無法給予明確的答案。聯合醫院婦幼院區的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丹青提
到,小兒會有此症狀的來由,是有幾種說法:
1. 荷爾蒙分泌旺盛:在寶寶出生後的三個月內,正是嬰兒分泌皮脂腺最旺盛的時候,而這段時間和嬰兒
發生脂漏性皮膚炎的時間點恰好吻合,所以有一推測,認為此症的發生和皮脂腺分泌旺盛有關。
2. 感染:在正常的皮膚上有一種喜歡與脂肪共生的皮屑芽胞菌,亦有一說認為這是脂漏性皮膚炎的致病原。
★臨床表現
脂漏性皮膚炎好發在出生後到 2、3 個月的嬰兒時期,有一種像鱗片狀的皮屑堆積,觸感滑滑如同乾掉
的油脂,用手指輕摳也可摳起。
好發部位以臉部之前額髮際、眉毛、鼻唇溝的地方最為厲害,大部分都是紅色的扁平皮疹。
寶寶若是患有脂漏性皮膚炎,有時會因為皮屑或皮疹累積過多,整個人看起來就會顯得髒髒油油的。
不過因為很少有發癢的感覺,對寶寶日常影響不大。
此症對小兒沒有特別的威脅性,只是有些媽媽們會覺得寶寶肌膚出現異樣或覺得有礙觀瞻而就醫治療。
★治療方式
大林慈濟醫院小兒過敏科主任陳建甫說 :
如果患部油垢增厚硬化,可於洗澡後用嬰兒油塗抹,溶解患部油垢,再用濕紙巾擦拭去除。
如果患部發炎紅腫嚴重,醫師會用低度「類固醇」藥膏給予治療,一般效果不錯,通常 3 ~ 5 天就會
有明顯的改善。
脂漏性皮膚炎的小孩因為油脂分泌過多,在清潔用品的選擇上,黃丹青醫師表示,因為頭皮也是常出現
的患處,而類固醇藥膏不適合塗抹上整個頭皮,所以可以藉由洗髮精的成份,如含有焦油( polytar )
成份的洗髮精,減緩症狀。
治療後,很快就可以改善,若是再復發或是感覺有些要復發,可繼續使用藥膏治療。
但若為極嚴重的脂漏性皮膚炎,連皮疹底下的皮膚都會變紅,或是黃色油脂分泌物增加,這時便要積極
配合治療。
★癒後 & 預防
預防的方式主要為保肌膚透氣乾爽,不要過度悶熱。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脂漏性皮膚炎會讓家長感覺寶寶肌膚的油性過多,以致發生過度清潔的情形,但其
實過度的清潔反而會有反效果。家長除了不要過度清潔,產品上也要選用低刺激性的清潔用品。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大部分到了 6 個月大後就會自然改善。
改善後,通常就跟正常的寶寶沒什麼兩樣,也不會有什麼特別的併發症。
如果持續沒有改善,可能要懷疑有無異位性皮膚炎。
淺談異位性皮膚炎
★簡介
一種皮膚的過敏病,常見發生的部位在嬰兒面部、耳朵後面、脖子周圍、手肘四肢。
患處會時好時壞,患者會很癢而不自覺去抓,但越抓會越嚴重,以致皮膚紅腫、變厚且粗糙不堪。
成因多和遺傳體質、食物及環境過敏原、溫差、天氣改變等等有關。
只要與醫師好好配合,加上環境的改善及避免過敏原,大部分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 8、9 歲以後會有改善。
★照顧
1. 濕潤皮膚︰
˙患者可以使用微溫的水洗澡,一次約 20 ~ 25 分鐘。
˙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學製劑︰像是藥皂、鹽水或其它殺菌劑等等。
˙建議使用非皂非鹼( PH 5.5 )的洗劑,如燕麥皂等。
˙保溼工作不可少,尤其冬天洗澡後,要立刻擦上保濕性強,如含尿素成份的乳液或乳霜。
˙要避免綿羊油或綿羊乳液,因為羊毛脂本身可能引起過敏。
2. 避免濕熱流汗︰
夏天可使用冷氣機將溫度保持在攝氏 24 ~ 2 8 度,避免幼兒流汗加重皮膚刺激敏感。
3. 飲食調整︰
˙盡量哺育母乳,母親本身避免食用會致敏的食物。
˙如果沒有母乳,可以以低過敏奶粉餵食。
˙延後餵食副食品至 6 個月後。
˙延後餵食高過敏性食物至 1 ~2 歲後,如蛋類、有殼海鮮類、柑橘類等。
˙關於食物的調整,應與小兒過敏專科醫師討論,在過敏症狀與生長所需之間取得平衡。
4. 環境改善:
˙使用防螨床單、被套、枕套等。
˙使用除濕機、空氣濾淨裝置、防螨洗衣精。
˙拿掉地毯,避免使用厚重窗簾布,不要用草蓆或榻榻米等稻草製品,羽毛、棉絮製品。
˙室內不要養狗、貓、鳥類等寵物。
˙清除蟑螂等。
5. 適當的藥物治療:
在小兒過敏專科醫師的治療下,適當使用藥物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與嬰兒脂漏性皮膚炎的區別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和異位性皮膚炎外表上很難分出,通常都會被誤判或是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因此一
般常將之統稱為嬰兒面部溼疹。但是,在怎麼的相似還是有異處,透過一些小觀察,就會發現它們的差
異在哪裡。
概括可分成四個面向觀察:
一、
嬰兒的脂漏性皮膚炎比較不會有發癢的感覺。
異位性皮膚炎則相反。
由於寶寶較難以口語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方面父母就要多多幫忙注意。
二、兩者皮疹出現的位置不一樣。
寶寶若是脂漏性皮膚炎,好發的地方多為油脂分泌旺盛的部位,像是頭皮、眉毛等。
異位性皮膚炎則是多在兩頰、肘窩、四肢等位置。
三、
脂漏性皮膚炎是 0~ 2、3 個月寶寶這段期間的剋星,大部分到了 6 個月大後就會自然改善。
異位性皮膚炎卻可能會不斷復發,延續至幼童期。
四、家長可以請醫生測試寶寶血中的免疫球蛋白 E 的數值,看看是否是正常的範圍,如果數值呈現較
高的狀態,那就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了。
不管是脂漏性還是異位性的皮膚炎,如果症狀嚴重的話,醫師都可能以類固醇來治療。
有些寶寶的體質比較特殊,就會兩種情況都一併出現,這也不無可能。
爸爸媽媽們不用太擔心,寶寶的脂漏性皮膚炎是不治療也會自然痊癒的皮膚病,且沒有特別的併發症,
過了嬰兒期就會自動消失。
有脂漏性皮膚炎的寶寶痊癒後,復發的機率不大。
若有再發生的話,可能就要懷疑是異位性皮膚炎。
˙˙˙˙˙˙˙˙˙˙˙˙˙˙˙˙˙˙˙˙˙˙˙˙˙˙˙˙˙˙˙˙˙˙˙˙˙˙˙˙˙˙˙˙˙
陳建甫
現職:佛教大林慈濟綜合醫院小兒過敏科主任
學歷: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免疫過敏專科醫師˙中華民國感染症專科醫師
黃丹青
現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臺大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和平醫院小兒科總醫師˙臺大醫院兒童風濕免疫科臨床研究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