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鵝口瘡的注意與處裡
鵝口瘡爲嬰幼兒常見的口腔內病症,多發於六個月內嬰兒;鵝口瘡治癒率高,且大多自行痊愈, 若寶寶有伴隨著食欲下降或哭鬧時,採用抗黴菌藥物爲首選治療方法。除治療外,日常生活注意 清潔衛生,才能減少疾病的發生。
鵝口瘡(Oral thrush)爲嬰幼兒常見的口腔內病症,約影響百分之二到五的新生兒,並且多發於六個月 內的嬰兒(出生四周大爲尖峰期),它是由一種叫做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黴菌的一種)在 口腔黏膜表面感染引起的病竈,文獻上最早在西元1838年被一位法國的小兒科醫師報告。
多發于嬰幼兒及免疫能力低者
一般健康的正常人,口腔、腸道和皮膚都可能有少量的白色念珠菌存在,由於它們會受到身體正常的細菌 控制,所以使得其繁殖的速度多多少少受到抑制,並不會引起病症。但是當身體遇到一些疾病(先天或後 天性免疫力不全、多重內分泌疾病等等)、哺乳器具不乾淨或餵奶者手指污染、近期或長期使用一些如抗 生素、類固醇等等的藥物後,會使得體內微量的黴菌過度繁殖,進而引起病症。臨床上依感染部位的不同 ,比較常見於嬰幼兒的有鵝口瘡(口腔內黏膜)以及念珠菌性尿布珍(皮膚)。
鵝口瘡好發于嬰幼兒以及免疫力不好的病人身上,另外當長期使用如抗生素、類固醇類製劑,以及抑制免 疫力等等的藥物時亦會引起它。鵝口瘡在健康的個體大都能自行痊愈,可是如果發生在免疫力不全的病人, 而且不加以治療時,可能會擴散到腸胃道、呼吸道,而引起腸炎、肺炎等並發症,嚴重者甚至會蔓延全身 ,不得不慎。
常出現在舌頭及兩頰內側
鵝口瘡最常出現在舌頭上及兩頰內側的位置,它的外觀呈現出白色凝乳斑,非常容易與奶垢混淆,奶垢可以 使用沾過水的紗布,或棉花棒輕輕的擦拭就很容易被清潔乾淨,但鵝口瘡卻很難擦掉,且用力擦時還可能會 出現流血的情況。
若是感染程度較輕微,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發生,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容易發現,臨床上由於病症處 常會伴隨疼痛,所以嬰幼兒可能會出現躁動不安、胃口不佳,甚至拒絕進食的情況。絕大部分鵝口瘡的症狀 爲突發性的,但也會因照顧者的疏忽(會以爲是殘留的奶塊,並不以爲意)而持續很久的時間,結果愈來愈 嚴重才被發現。由於部分的黴菌會由腸道排出,而感染到肛門口附近的皮膚,所以患有鵝口瘡的病童,必須 注意屁股周圍的皮膚,因爲並發念珠菌性尿布疹的機會非常高。
另外,寶寶的鵝口瘡亦有可能在吸母乳時,傳到母親的乳頭上,所以當媽媽的乳頭有異常的疼痛感,或喂 哺當中乳房有痛的情形時,必須注意乳頭是否有被黴菌感染的可能生性,以避免相互傳染的機會。
以抗黴菌藥物治療
鵝口瘡的預後還算不錯,而且自行痊愈的機會很高。對於已確定患鵝口瘡的寶寶,如同時伴隨著食欲下降或 哭鬧時,採用抗黴菌藥物(滅菌靈Mycostatin)爲首選的治療方法。照顧者可將懸浮液(抗黴菌藥物)滴 入口腔兩側,通常一天分四次於飯後使用,在喂藥之前,應讓寶寶先用溫水吸吮以達到清潔口腔的效果;服 藥前、後三十分鐘內,不要讓嬰兒再進食任何東西。
藥物治療時間至少要持續一周以上,或當白色斑塊消失後,至少再服用三天才算徹底的治療。如果同時發現 到某些誘發因素時,必須將它去除後才更容易治癒。另外當新生兒的鵝口瘡非常嚴重時,也要考慮到媽媽的 産道,是否有過量的白色念珠菌存在,此時媽媽也要同時接受婦産科醫師的評估與治療。
患鵝口瘡的可能原因
在人體免疫功能正常的情況下,口腔或腸道內和皮膚表面上的白色念珠菌並不會致病,換句話說它們是與人體 相互和平共存。但是當身體患有一些疾病(如癌症或愛滋病感染病患)、藥物而引起免疫功能出現問題,或使 用抗生素不當,導致一些抑制黴菌的正常細菌被殺害時,它們的數目就會失去控制而引起疾病。
新生兒的鵝口瘡絕大部份是因爲寶寶出生時,接觸到媽媽陰道附近的念珠菌,以及新生兒口腔粘膜細嫩乾燥、 唾液少、身體抵抗力弱而産生,通常在出生後七天到十天內出現。極少部份是因免疫防禦系統有問題(如愛滋 寶寶)或是存在著其他誘發因素而造成,如處理不當的喂食設備與毛巾、長期使用抗生素、類固醇等等藥物。
鵝口瘡並不常見於幼兒,所以如果發生在較大的嬰幼兒,或一直復發時,必須要謹慎評估兒童的營養、免疫系 統,或藥物使用的狀況等等(如氣喘兒長期使用吸入性的類固醇噴劑)。
哺喂 方式清潔 減少感染機會
日常生活應注意以下事項,以減少寶寶鵝口瘡的發生:
1.餵奶前以肥皂徹底洗淨雙手。
2.奶嘴、奶瓶徹底清潔之後煮沸二十分鐘以上,並且儘量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3.哺喂母奶者,餵奶前需仔細清潔乳頭、乳暈,保持胸衣的清潔及乾燥。
4.寶寶的玩具應該定時清洗,清潔時,可浸泡攝氏五十五度之清水至少十分鐘。
5.每次餵奶後,應立即喂一、兩口開水,幫寶寶清除口腔內所殘留的奶渣。
6.哺喂母奶的寶寶,除了寶寶需接受抗黴菌藥物的治療,媽媽也要接受治療,以避免互相以及反覆感染的機會。
六個月以上反覆發生應小心
嬰兒鵝口瘡口非常普遍而且治癒的機會非常高。由於大部分健康寶寶的鵝口瘡,只是一種暫時性的免疫 失調造成,所以大都能自行痊愈。在接受抗黴菌藥物時,一般會在三至五天左右很快就有所改善,此時 並不能貿然停藥,並且呼籲家長們一定要持續使用七到十天左右。因爲臨床上有太多父母親因怕藥物副 作用,或寶寶不配合服用藥物而提前放棄服藥,使得好像已經好好的鵝口瘡,怎麽一下子又復發,弄得 不知該如何是好?所以一定要抱持著“持之以恒”的態度,按時服藥與施行口腔護理,才能與鵝口瘡說 “拜拜”!
鵝口瘡如果發生在大於六到九個月大的嬰兒、寶寶有反覆性的鵝口瘡、服用抗黴菌藥物後,症狀仍持 續兩個禮拜以上或同時發燒的症狀時,就應該要請小兒科醫師幫寶寶們做詳細的評估,因爲我們必須 要確認患孩本身,是否隱藏著一些其他的問題,如免疫功能不全、長不大或長期服用一些藥物等,而 不是單單治療鵝口瘡就好了。
預防勝於治療,我想鵝口瘡也不例外。養成良好的口腔與餵奶時的衛生習慣是最實際的。畢竟寶寶的 健康,就是家長的快樂,相信每位元父母都會很樂意來協助自己的寶貝遠離鵝口瘡,並且快快樂樂的 成長。 |
sisterm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